当前位置: 首页 > 阵地建设 > 云南警方杂志

微观察

2018-01-08 来源: 

 微观察

 

□让家长放心的幼托机构是“刚需”

《中国青年报》:所谓“托管教育”,一般是指为1-6岁的学前及幼儿园适龄儿童提供的“学前托管”服务。近日,频频爆出的幼儿园事件把近年来不绝于耳的托管教育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结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负担、工作压力日益加剧,“带孩子”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家长愿意在孩子2岁前,就将其送入幼托机构,超六成家长选择在孩子2-3岁时送入幼托机构。可见,托儿所是真正的“刚需”。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目前至少有3000万的城市家庭有托管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幼托行业发展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快完善对幼托机构和行业的监管机制。对幼托班的监管,应该由事前的资质认定转变为全过程监管,依法制定幼托机构管理服务标准,同时由教育部门牵头,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其次必须加大对幼托机构和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将幼托、幼教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畴,从增加供给、提升质量,建立居家养育、社区体验、机构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模式,综合开展婴幼托服务。

 

□人们为何对“二维码乞讨”有抵触情绪?

《北京青年报》: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北京地铁5号线宋家庄站附近看到,乞讨者身上多了一项“装备”,即胸前挂了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可以扫码付款。从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人们对“二维码乞讨”的态度并不友好,对“信息化乞丐”难以接受。

结语:网友对“二维码乞讨”反感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的是对“职业乞讨”的不满情绪。公众不是不能接受“二维码乞讨”这样的新鲜事物,而是对“职业乞讨”早已厌烦。“城里磕头,回家盖楼”不是个案。如果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乞讨,公众可以理解和支持。可是,“二维码乞讨”却是另一种状态,乞丐能用二维码讨钱,想必乞丐还存在一定智力和劳动能力,更何况其中一大部分人并没有缺胳膊少腿。“如此”乞丐,根本没有到走投无路之地,主要目的恐怕就是想不劳而获。

当然,我们对“二维码乞讨”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那些真正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使用二维码方式乞讨,也只是为了顺应移动支付的大潮流。但那些身体无恙、四肢健全之人,就似乎是在对公众进行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让职业乞讨之风变得愈来愈理直气壮,公众对于“二维码乞讨”不满原因也在于此。或许,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无助者,他们获助的希望,正在一点一点被“二维码乞讨”所蚕食。